“只要诗在,书在,长安就在”。
唐朝的诗坛,群星璀璨;唐朝的诗歌,到达了中国诗歌史的顶峰。
《长安三万里》中,熟悉的唐诗响起,观众就仿若血脉觉醒。这些文字及其背后承载的情感重量汇入到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,成为一种集体记忆。即便穿越千年,也依旧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。
影片借高适之口娓娓道来,以他和李白的经历和情谊为主线,展示了盛世唐朝的诗人群像,带我们领略了盛唐的壮美气象,也让我们欣赏到那个时代文人骚客的无限风流。
相识于微时,李白对高适说:“你我身当如此盛世,当为大鹏!”
彼时的两人意气风发,都有鲲鹏之志。李白满腹才情,狂傲不羁,他相信自己能够“直驱长安,扣天子门”。而高适出身将门世家,他相信凭借自己的高家枪法,定能振兴门楣,成就一番伟业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:长安。
然而,报国并非易事,李白出自商贾之家,按照士农工商的等级,属贫贱之民,不仅无法参加科举,就连叩门自荐的资格都没有。纵使之后身处扬州,他的诗歌传遍大江南北,就连长安城内的歌女都会吟唱,他也还是壮志难酬。
与此同时,高适为了得到皇帝面前的红人——玉真公主的举荐,在宴会上呈现了精彩的舞枪表演,但无奈上阵杀敌的枪法终无法“讨妇人欢喜”,高适只得返乡,守着粱园的残垣断壁潜心读书以等待时机。
一个是放荡不羁的谪仙人,一个是脚踏实地的世间人,性格迥异的两人,却在几十年的人生路上,互为知己。
黄鹤楼似乎是两人多年情谊的见证。初登黄鹤楼,李白被崔颢的诗所震撼,立志有朝一日要在黄鹤楼题下可以同崔颢的这首比肩的诗句。
次登黄鹤楼,面对李白“入赘相门,当否”的提问,高适留下一个“否”字便独自离去。彼时的李白再不能似当年在扬州那样沉溺于声色犬马,父亲去世后他被兄弟赶出家门,身无分文又大病一场,他想要通过入赘相门的方式以得到求取功名的机会。
后来,李白的才情也曾被玄宗赏识,做了供奉翰林,但不久后就被赐金放还。
入世不成,他决定出世,进入道门研习道法。他人生中的重要时刻,高适都陪伴在侧。这次分别,李白对着高适的背影喊道:“这首诗我二十年前就是照着你的模样写的!”
再登黄鹤楼,高适已是淮南节度使,是平定永王之乱的大功臣。数十年的郁郁不得志终于换来他暮年的金戈铁马、精忠报国,他目睹了长安陷入一片火海,也目睹了黄鹤楼陷入一片废墟,当李白、岑参等人推杯换盏、纵情声色时,他就已经写下了“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”的哀叹。
李白无疑是政治上的天真者。对仕途功名的极度渴望让他在晚年稀里糊涂入了永王的阵营。造化弄人,他和高适互为挚友几十年,却在晚年站在了彼此的敌对面。
《长安三万里》以168分钟的时常,向我们完整展现了李白的一生,用48首诗词呈现出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。
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
随着李白吟诵《将进酒》,盛唐气象达到顶峰,杜甫、高适、岑参、丹丘生、张旭等人跟随李白醉酒乘鹤,飞入九霄云天,同仙人干杯共饮,好不快活。
视觉的震撼,诗中的肆意,人生的失意,共同勾勒出这幅绚丽壮观、美轮美奂的盛世画卷。
世人皆知盛唐,却鲜少提及这只是半个大唐。在时代的洪流和命运的车轮中,失意的不止李白和高适,还有空有一身本领却碍于女儿身而无处施展拳脚的裴十二;半生成长于盛世半生辗转漂泊,经历了安史之乱,看到满目疮痍,写下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的杜甫,以及影片中那些粉墨登场、怀才不遇、报国无门的众多诗人。
佳期不可再,风雨杳如年。
有人说,《长安三万里》是独属于中年人的意难平。因为有所经历,我们才能明白他为何一边说“天生我才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,又一边说着“但愿长醉不愿醒”,才更能明白他的“入世——出世——再入世”。
“长安”代表的是高适、李白等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,而“三万里”是他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。
长安三万里,何处是吾乡?
流放夜郎,行至白帝被赦,那一刻的李白再也不必纠结年少时的不得志,晚年时的潦倒失意,历经风霜,他终于得到了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的释然。
到头来,他依然是高适口中那个要回天上的谪仙人。
注:本篇推文配图除去《将进酒》配图,其余皆由无界AI生成,且仅使用文生图功能。